民族要復興,鄉村必振興,人才是關鍵。鄉村振興核心在人才振興,須下好人才“先手棋”,打通“三條脈絡”激活本土人才“一池春水”,形成青藍相繼、薪火相傳的生動局面,為鄉村振興匯聚強大的“人才動能”。
借助“鄉情”打通“聯絡”脈,摸清在外人才底色。“月是故鄉明”在外人才大多對家鄉有著特殊感情,并且最了解家鄉情況,在工作中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,更能提出務實有效的建議舉措。要讓在外人才人盡其用,就要注重以感情引才聚才,發揮“鄉情、親情、友情”的情感紐帶作用,建立在外人才數據庫,通過領導干部登門拜訪、電話聯系、短信問候、微信聯絡,在傳統節假日組織返鄉專家人才座談會等方式,敞開心扉溝通,一方面展示家鄉的發展變化、知曉未來發展藍圖,另一方面了解鄉賢回歸的意愿,掌握他們的訴求和顧慮,吸引更多在外優秀人才回到家鄉,積極投身反哺家鄉建設,讓“各路精英”不再是遠離鄉村的“離家雁”,而是真正心系故鄉、心系農村的“新農人”。
釋放“鄉愁”打通“機制”脈,用好本土人才能量。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”,鄉愁是在外人才與家鄉聯系的紐帶,思念故鄉、回到家鄉是每位在外人才的心愿。“良禽擇木而棲,賢臣擇主而事”。想要吸引在外人才返鄉創業,就要“一針一線”編織鄉村人才規劃網,不斷完善人才服務鄉村制度,堅持“減法”和“加法”一起做,在體制壁壘上做“減法”,在激勵保障上做“加法”,最大限度向用人主體放權、為人才松綁。不斷加大財政支持、創新創業扶持、激勵獎勵的力度,開辟稅費減免、金融服務“綠色通道”,健全成果轉化、人才獎補等機制,讓優秀“新農”人才吃下“定心丸”。通過政策的“澆水施肥”,讓“梧桐樹”枝繁葉茂,讓本土人才“深耕細作”。
說好“鄉音”打通“精準”脈,激活培育人才引擎。用一賢人而群賢畢至,相一良馬而萬馬奔騰。要把培養本土人才放到人才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,加強對各行業領域本土人才發展的統籌規劃,以需求為導向,按單“點菜”、因人施教,加快培育大量鄉土人才、新型職業農民、“土專家”“田秀才”“領頭雁”,通過發揮示范引領作用,充分發揮鄉土人才帶頭致富的優勢,讓鄉土人才獨具特色的“鄉音”唱響主角旋律,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貢獻力量。保障榮譽,建立激勵機制,評選出一批優秀的本土人才,授予其“鄉村振興突出貢獻獎”等榮譽稱號,對回歸家鄉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,推選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,提高回歸人才的榮譽感和成就感。(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委組織部 徐曉薇 )